美国新造车技术哪家强?Rivian估值高达500亿,特斯拉最忌惮
编者按:「新变量」是汽车之心推出的分享智能汽车一线从业者洞察的专栏。以亲历者的视角,带你预见智能汽车发展的关键变量。
特约作者 / 周彦武(业内资深专家)
编辑 / 汽车之心编辑部
出品 / 汽车之心
能让特斯拉敬畏的对手屈指可数,Rivian 就是其中之一。
Rivian 上市可能会创造史上规模最大的汽车公司 IPO。
据彭博社报道,Rivian 最快将在今年 9 月上市,估值 500 亿美元甚至更高。
Rivian 的车型以高性能与智能化著称,它家的前两款车——大型纯电 SUV 和纯电皮卡,分别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X 和 Cybertruck。
另外,Rivian 还有一张来自亚马逊的超级大单:在 2030 年之前,Rivian 将向亚马逊交付 10 万台电动送货车。
到目前为止,Rivian 累计融资约 80 亿美元。
除了亚马逊是其股东,福特、日本住友商事、T. Rowe Price(特斯拉股东)等大型机构都是其股东。
但实际上,Rivian 的第一款定位大型纯电 SUV 的 R1S,到今年 8 月份才会开始交付。
也就是说,Rivian 到现在为止,一辆车都还没有交付。
是什么让一辆车都还没有卖的初创车企充满了魔力,甚至成为特斯拉在美国本土最强的劲敌之一?
福特在美国本土以 F150 猛禽为代表的皮卡产品线叱咤风云,为什么押注了 Rivian 这个皮卡领域的后来者?
最关键的是,Rivian的车行不行呢?
1、特斯拉最敬畏的新车企?
Rivian 成立于 2009 年,2016 年 9 月收购了三菱汽车在伊利诺伊州的工厂。
2017 年其获得日本住友商事美国公司数亿美元投资,并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然后又获得沙特工业集团 Abdul Latif Jameel 的 5 亿美元投资。
2019 年 2 月,Rivian 获亚马逊 7 亿美元领投。
同年 4 月,福特宣布向其投资了 5 亿美元。
2019 年 9 月,考克斯汽车公司(Cox Automotive)宣布向 Rivian 投资 3.5 亿美元。
2019 年 12 月,该公司宣布完成一轮 13 亿美元的融资。
2020 年 7 月份,Rivian 又从现有投资者以及 T. Rowe Price 那里筹集了 25 亿美元资金。
2021 年 1 月再次获得 Fidelity、亚马逊气候承诺基金(Amazon's Climate Pledge Fund)、Coatue 和 D1 Capital Partners 共 26.5 亿美元投资。
以上,Rivian 已获得的累计投资额约 80 亿美元。
Rivian 目前计划生产 3 款车,分别是:
挑战特斯拉 Model X 的 R1S 大型 SUV,计划在 2021 年 8 月正式开卖;
挑战特斯拉 Cypertruc k的 R1T,2021 年 6 月正式开卖;
还有一款电动送货车 Prime,电动送货车是为亚马逊订做的,预计 2021 年 9 月量产,亚马逊预定了 10 万辆。
可以看到,Rivian 与特斯拉,将在今年开展正面交锋,主战场可能是在皮卡车型上。
据说特斯拉 Cybertruck 的预订量已经达到 50 万辆。
特斯拉的 Cypertruck 造型颇为怪异,毫无疑问人坐在车内会感到压抑,视线可能也会受到影响,Rivian 的 R1T 则非常中规中矩。
特斯拉的怪异造型并非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降低成本。
这就要介绍下特斯拉少有人提及的降本以及减重工艺——压铸制造工艺。
压铸是一种金属铸造工艺,原理类似于注塑成型,它是将融化的金属施加高压,注入模具的腔体内,以铸造出需要的形状。
它与传统砂型铸造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模具通常是用强度更高的合金打造而成。
如今采用铝合金车身的产品上经常会见到压铸工艺,但特斯拉这样大范围使用压铸工艺的车很少见,至今特斯拉 Model Y 可以算是独一份,其一体式压铸范围覆盖了后车体的大部分。
最新的丰田与斯巴鲁联合开发的第一辆纯电动 SUV 据说也采用比较多的压铸工艺。
铝合金板材之间的连接比钢板要复杂得多,其可以像钢板一样焊接在一起,但连接强度要远远次于后者。
所以,受力较大的铝合金连接位置需要使用铆接、螺栓连接或者再辅助使用粘接胶等工艺,相比传统钢材质车身更难制造。
首先,是产品一致性问题,由于铝合金材质本身原因,零部件在冲压后回弹幅度比钢材更大,想要保持大批量冲压零部件的精度一致有更高的挑战。
另外,铝合金零件之间、铝合金与钢材之间的连接更为复杂,涉及到多种新型铆接工艺,工艺流程更繁琐,生产效率很难提升。
不过一旦突破效率瓶颈,也就是马斯克所说的生产地狱,整体造车效率大增,也有助于降低成本,重量也减轻比较多。
Model 3 的后底板需要约 70 个零部件,在 Model Y 上,特斯拉通过大型压铸机一体压铸,据说只需要 2 个零件,在未来甚至会合为一件。
用 Elon Musk 的话来说,这将是「汽车车身工程的一场革命」。
特斯拉官方给到的数据是,它将给 Model Y 省下 20% 的成本。
顺便说一下,这背后是中国科技的力量,特斯拉用的压铸机是名叫 GigaPress,由中国品牌力劲科技生产,压铸机重达 410 吨,相当于一架大型飞机的重量,占地面积仅约 100 平方米。
Cypertruck 使用的压铸机更大,压力达到 8000 吨。
一体铸造的车身部件在维修方面有缺点,基本上是不大可能通过钣金修复,必须整体更换(目前蔚来也是这样)。
再有,就是议题押注无法像传统冲压工艺那样形成复杂的造型, Cypertruck 也就成了如此怪异的造型。
2、卖得比特斯拉还贵?Rivian 有何底气
据最新消息,特斯拉 Cypertruck 大约在 2021 年底正式开卖。
不过,前期交付的只有售价 49900 美元的双电机版本和售价 69900 美元的三电机版本。
售价 39900 美元的单电机版本要到 2022 年。
Rivian 的纯电皮卡 R1T 价格就要贵多了。
2021 年 8 月,Rivian 先提供的是 Launch Edition,价格大约 75000 美元。
低价的 Explore 版,则在 2022 年提供,实际上也要 67500 美元。
SUV 车型 R1S 价格更高,2021 年 6 月首发的是 Launch Edition 版,价格是 77500 美元。
低价的 Explore 则在 2022 年提供,价格也要 75000 美元。
特斯拉价格优势明显,这可能是 Cybertruck 目前预订量巨大的一个原因。
Cybertruck 的车身尺寸为 5885×2083×1905mm(长×宽×高),轴距为 3807mm,在前排还可以选装中间座位,形成 3+3 的座椅布局。
R1T 长宽高分别为 5475/2015/1815mm,轴距达到 3450mm,虽然轴距短了很多,但其造型方正,乘坐空间感受不会比特斯拉要小。
Cybertruck 的货厢长度达到了 2 米,装载空间超过 2800L(货厢地板下还有隐藏空间),总共可载重 1500kg,配备有空气悬挂,离地间隙可达 406mm。
R1T 的货厢空间小很多,长仅 1400mm,宽 1385mm。
在货厢盖板下方有一个容积为 200L 的储物空间,而车头处还有一个容积为 330L 的前备厢。
在后排座椅的下方还设计了一个从外部贯通的储物通道,容积达到 350L,结合超过 2 米的车宽,可以轻松放进滑雪板、高尔夫球包等较长的物品,还不用担心日晒雨淋。
特斯拉在 2020 年 5 月决定在德州奥斯汀兴建一座电池工厂 Gigafactory,供 Model Y 和 Cypertruck 用。
上图为今年 3 月的无人机航拍德州奥斯汀 Gigafactory,这座工厂建成后,才能满足 Cypertruck 的电池需求,估计年底量产 Cypertruck 的可能性不大。
Rivian 从未披露其电池供应商是谁,有人猜测是 LG 化学或三星 SDI,也有猜测是松下。
我认为松下的可能性大,因为 Rivian 的日系风格明显,从购买三菱伊利诺伊斯州工厂到接受住友商事的第一笔投资,并与住友建立联合研发中心,还有日系风格明显的立体双目。
住友金属矿山独家为松下电池提供 NCA 正极材料,松下电池的 NCA 正极材料也只有这一个供应商。
松下电池隔膜的主供应商是住友化学。
松下在失去特斯拉独家供应商地位后也急需要找一个新客户。
Rivian 在 2018 年的采访时说自己的电池是圆柱电池,那个时候松下几乎是唯一的合格的圆柱动力电池供应商。
Rivian电池结构与特斯拉高度一致,见上图。
Rivian 有三个电池版本,分别是:
- 105 kWh 电池包,每组 56 个电池,每个模块 12 组,9 个模块共 6048 节圆柱电池;
- 135kWh 电池包,每组 72 个电池,每个模块 12 组,9 个模块共 7776 节圆柱电池;
- 180kWh 电池包,每组 96 个单元,每模块 9 组,12 模块 10368 节圆柱电池。
180kWh 电池的 R1T 续航是 410 英里,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标准,如果是 NEDC 的话,那么应该是低于特斯拉的;如果是美国的 EPA 标准,那肯定不会低于特斯拉。
Rivian 有何底气敢卖高价?
答案是底盘。
Rivian 是非承载式车身,也就是典型的硬派越野设计。
承载式车身的汽车没有刚性车架,只是加强了车头、侧围、车尾、底板等部位,发动机、前后悬架、传动系统的一部分等总成部件装配在车身上设计要求的位置,车身负载通过悬架装置传给车轮。
承载式车身就是整个车身为一体,悬挂直接联在车身上。
这样的车身优势是:公路行驶非常平稳,整个车身为一体,固有频率震动低,噪音小,整体式车身比较安全。
缺点就是底盘强度远不如大梁结构的车身,当四个车轮受力不均匀时,车身会发生变形。
非承载式车身的汽车有刚性车架,又称底盘大梁架。
车身本体悬置于车架上,用弹元件连接。
车架的振动通过弹性元件传到车身上,大部分振动被减弱或消除,发生碰撞时车架能吸收大部分冲击力,在坏路行驶时对车身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车厢变形小,平稳性和安全性好,而且厢内噪音低。
但这种非承载式车身成本高,比较笨重,质量大,汽车质心高,高速行驶稳定性较差;同时它能源利用效率也偏低。
奔驰大 G 的车架即大梁架。
Jeep、曾经的路虎卫士、奔驰 G、丰田陆地巡洋舰,还有曾经的三菱帕杰罗等等,它们都无一例如采用更坚固的非承载式车身,而且大部分坚持到了现在。
正是这份坚持,如今它们都成为了经典。
Rivian 的理念和奔驰大 G 一样,SUV 和皮卡应该有良好的越野性能,不需要太好的公路性能。
硬派越野车的缺点就是舒适性不佳,R1T 为了达到轿车的舒适性,使用了独立空气悬挂。
普通车的悬架一般由弹簧和减震筒组成,它是连接车身与车轮的重要部件,主要作用是提升乘坐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
而空气悬架把弹簧换成了空气弹簧,并且增加一套电子控制系统和气泵。
由于是空气传递力,所以它压缩行程更大,舒适性比普通悬架更好。
而且它还有一些高逼格的功能:
调整车身高度,当汽车在高速行驶时,车身下降到最低,这样可以降低重心,获得更好的稳定性。
另外,停车的时候车身降到最低,达到一低遮百丑的目的。当汽车需要通过土路等不好走的路时,车身可以上升来提升通过性。
特斯拉的 Model S 和 Model X 也有空气悬挂,不过是魔改版的,标准版的空气悬挂成本很高。
特斯拉一向喜欢做些改动,美国知名杂志《消费者报告》,把特斯拉 Model S 踢出「推荐」名单,因为这款车型的可靠性下降,原因是空气悬架、主电脑和触摸屏控制系统存在问题。
Model S 使用消费级 EMMC 用于座舱应用软件的存取。
特斯拉特喜欢 OTA,实际就是产品完成度太低,擦写次数过多,导致 EMMC 出现问题——也就特斯拉常见的中控蓝屏。
美国 NHTSA 已经强制特斯拉召回,不过以特斯拉的一贯风格,它从来不在乎车规。
R1T 最强大之处在于它可以原地 360 度旋转,像坦克那样原地掉头。
在车辆的前桥和后桥各配置了一个驱动总成,而各驱动装置分别配置了两个电机。
因此 skateboard 共配置了四个电机,其通过一根固定齿比的单速变速箱,独立地连接到四个车轮上。
对于每个车轮,R1T 配置了独立的扭矩控制装置,其反应速度快、操作精度高。
因此,在车辆的路面操控性及车辆行驶方面,这是最理想的设计,比诸如三把锁之类的传统硬派油车越野车设计要强大很多。
座舱部分,Cypertruck 是类似 Model S 的设计,一个估计是 17 英寸的大屏,花岗岩的座舱前台设计,个人感觉是冷冰冰的。
R1T 则是中规中矩:
一个 12.3 英寸的全液晶仪表和一个 15.6 英寸的 1920*1080 中控屏。
3、自动驾驶领域,新车企还如何另辟蹊径?
Rivian 有日系机构投资,并可能使用日系电池。
在自动驾驶方面,Rivian 也倾向于日系风格,那就是立体双目。
立体双目的主要使用者包括奔驰、路虎、雷克萨斯、斯巴鲁、本田第一辆 L3 和铃木,支持立体双目的Tier 1包括博世、德国大陆汽车、日立、电装、电产和华为。
立体双目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
首先,必须说激光雷达或立体双目是 L3 级智能驾驶必备的传感器。
自动驾驶领域,感知部分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准确的 3D 环境模型。
深度学习加单目三目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
单目和三目摄像头的致命缺陷就是目标识别(分类)和探测(Detection)是一体的,无法分割的,必须先识别才能探测得知目标的信息,而深度学习的穷举法特性导致其肯定会出现漏检。
也就是说, 3D 模型有缺失,因为深度学习的认知范围来自其数据集,而数据集是有限的,不可能穷举所有类型,因此深度学习容易出现漏检而忽略前方障碍物。
也就是说如果无法识别目标,系统会认为前方障碍物不存在,不做任何减速,特斯拉多次事故大多都是这个原因。
传统算法,则可能无法识别前方障碍物,但依然能够获知前方障碍物的信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
当然这需要传感器配合,激光雷达和双目立体视觉都是以传统算法为核心(因为它不需要识别目标也能探测到目标的 3D 信息,当然也可以用深度学习处理激光雷达数据,也可以让激光雷达识别目标)。
也就是说三目系统只能用于 L2,因为它必然有漏检,漏检是无法避免的,L2 以上必须激光雷达或立体双目。
所以即使特斯拉的 HW4.0(FSD Beta)算力再高也是 L2,也是无法避免漏检的,并且 FSD Beta 版在识别与对于物品的警示功能方面仍有限,对于静态的物体、紧急驶出的车辆、建筑区域、较复杂的十字路口等无法进行辨别。
单目/三目系统的另一个缺点是静态目标反应要慢。
对单目三目系统来说探测目标信息通常需要三个步骤:
首先,分离动态目标,或者说划出 ROI 区,这样做是减少运算量,提高效率。
其次,识别动态目标。
最后,根据像素大小推算距离。
如果加入传感器融合,如果采取交集,那么误判减少,但漏报可能增加,如果采取合集,那么误判增多,漏报会减少。L2 系统的原则是宁肯漏报,也不误判。
第一步是分离出动态目标,最常见的三种方法是光流法,帧间差法和背景差法。
考虑到实时性和成本,目前都采用了帧差分法,这种方法最早提出,对运算资源消耗最少, 实时性最佳。
对相邻的两帧图像进行差分 ,只要明显区别与背景的运动物体均可检测出来。
根据给定的阈值对差分结果二值化,若差值图像大于给定阈值,则认为该像素点是前景目标中的点,并将该像素点作为运动目标的一部分。
若差值图像小于给定阈值,则认为该像素点属于背景目标点,从而将运动目标从背景目标中分割出来。
图像进行阈值分割之后通常都带有噪声, 因此使用形态学滤波的方法对噪声进行衰减。
衰减噪声后得到的图像运动目标会存在一些空洞,需要进行连通性处理,最后才可得判别目标。
阈值设定太低,检测不到目标。设定太高,会被检测为两个分开的物体。
同时对于比较大的,颜色一致的运动目标,如白色大货车,帧间差分法会在目标内部产生空洞,无法完整分割提取运动目标。
速度越低的目标,单目三目系统识别与探测所花的时间就越长。
Rivian 的路径是采用双目立体视觉来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总结来说,Rivian 在越野性能与三电系统方面有重要的技术特点,自动驾驶也另辟蹊径。
目前,Rivian R1S 和 R1T 可能是美国本土除了特斯拉之外,最受期待的电动车型了。
我们也期待 Rivian 今年上市后看看具体的实车表现。
作为智能电动车先锋的特斯拉,则将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创业难,守成更难!
0
分享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汽车之心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去登录
相关评论(共0条)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