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环卫领域蓄势待发,解析行业落地突破点
编者按:《贺雄松带你读自动驾驶场景商业化》,带你读懂自动驾驶领域不同场景的商业化,客观、理性地解读商业化背后投资策略演进。
本栏目由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贺雄松与汽车之心联合出品,每周六更新,内容独家授权汽车之心发布。
你好,我是贺雄松,欢迎来到《贺雄松带你读自动驾驶场景商业化》第四讲。
从上一讲起,我们开始结合特定的自动驾驶场景进行分析。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环卫自动驾驶场景,分析下这个场景的市场规模、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是怎样的?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清扫领域是自动驾驶率先落地的场景之一。
细分来看,不同道路结构的清扫要求和侧重点存在差异,因此,自动驾驶扫路车在各类道路环境下的商业价值也不尽相同。下面具体看下各个场景。
市政普通道路、街道场景:
清洁面积区域广,路面垃圾清运量大,机械化程度较高。室外道路作业受酷暑、严寒、雾霾等环境影响大,环卫工人作业环境差;
同时,由于该类场景属于开放道路,也存在一定的人员安全隐患。该类场景出于安全性和劳动力成本的考虑,存在对中小型自动驾驶扫路车的需求,商业价值较高;
但受限于目前的路权政策,预计将优先开放辅道及人行道自动驾驶清扫保洁需求,目前已有部分项目场景允许自动驾驶环卫车运营。
公园、工业园区、学校等场景:
道路清洁要求相对低,以人工作业为主,单项目清扫费用相对不高。
该类场景属于全封闭或半封闭场景,适合于小型自动驾驶扫路车进行作业,由于项目分散且项目金额较小,商业价值没那么大,但由于封闭或半封闭场景不涉及路权政策,现已有部分场景完成了商业化落地。
城区高架、桥梁、隧道场景:
清洁标准和机械化程度高。传统的人工清扫形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将是机械化装备优先取代的场景;
同时此类区域属于半封闭场景,适合于大型自动驾驶扫路车进行半封闭作业。该类场景对自动驾驶扫路车的需求量大,商业价值高,商业前景好。
但是此类场景对最低时速有要求,对产品自身质量和性能(非自动驾驶部分)要求更高,是目前环卫装备企业重点进行产品研发的场景。
而且考虑到行驶速度要求更高,还存在 GPS 信号遮挡、干扰等因素,这类场景对自动驾驶的技术要求和难度也相应更高。
自动驾驶在环卫行业的应用优势主要集中在道路清扫和垃圾清运两大环节。
根据环境司南统计的 2018 至 2020 年全国清扫运营及垃圾清运市场数据,考虑到城镇化速度趋于稳定,若未来五年环卫服务市场整体保持同比增速,预计 2025 年全国道路清扫运营及垃圾清运服务的规模分别为 2748 亿元和 543 亿元。
这意味着到 2025 年,仅无人道路清扫服务和无人垃圾清运服务的潜在市场空间就高达 3291 亿元。

自动驾驶扫路车的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期,政府、物业公司、环卫服务企业、环卫设备商以及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各方都在共同摸索推进,商业化合作模式多样。主要的合作模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模式:自动驾驶科技公司作为解决方案提供商,为环卫运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包括软硬件系统、无人环卫整体解决方案和针对项目地区的运营数据服务。
特点:无人环卫车归环卫运营企业(或市政管理部门)所有,环卫企业面向客户提供清扫服务,科技公司为环卫运营企业的技术服务商,收取技术服务费和数据运营维护费。
第二种模式: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打造自动驾驶环卫车并组建自有运营服务车队,为客户提供道路清扫或垃圾清运服务。
特点:无人环卫车归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所有。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向环卫公司/物业公司提供无人环卫服务,或直接面向客户提供无人环卫服务,收取环卫服务费。
第三种模式: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和环卫服务企业或环卫装备企业合资成立公司,共同推广自动驾驶环卫车的应用,对外售卖无人驾驶环卫车辆,或自建无人环卫车队提供环卫服务。未来亦有可能实现自动驾驶环卫车规模化量产。
特点:科技公司和传统环卫服务企业/装备企业的深度合作,能结合甲方需求、环卫项目特点推出更好的车型或者服务方案,但合作过程中的双方信任和默契需要长期培养,新业务新产品对传统公司原有业务的替代冲击和利益分配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种模式:环卫企业自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部门,或者收购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推动无人环卫产品化、商业化。
由于传统环卫服务和环卫装备行业均比较成熟,龙头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相较于初创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而言具有明显资金优势,可能通过收购的方式吸纳先进技术和技术团队,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特点:从传统行业切入到高科技行业,需要克服技术、人才、管理、资金等多方面差异和障碍,自建自动驾驶研发部门或者收购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对于环卫企业来说都具有一定挑战。
环卫自动驾驶技术团队主要有三种背景:
一种是自动驾驶公司,这类公司核心团队在自动驾驶领域有一定技术积累,从创立之初就立足于将 L4 级无人驾驶技术应用在环卫场景,提供无人环卫产品及服务,以于万科技、仙途智能为代表;
一种是服务机器人背景公司,以高仙机器人和酷哇机器人为代表,这类公司早前定位于室内机器人技术和产品,近年来也逐步开始转向室外环卫场景,由于机器人产品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所以许多自动驾驶技术团队也开始降维覆盖机器人领域;
一种是泛人工智能应用公司,定位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环卫是其探索 AI 应用的一个场景和方向,如深兰科技等。
对于当前环卫自动驾驶应用情况和竞争格局,通过公开资料和访谈整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当前环卫自动驾驶应用主要集中在封闭园区、广场、城乡道路、城市主辅干道,未来还有省/国道,高速公路清洁等。
车型主要有应用于城乡道路和人行道路的小型清扫机器人,和针对主辅干道的大型无人驾驶清扫车。
目前大型清扫车辆在公开道路大规模应用尚受法律法规限制,但小型无人清扫机器人作为环卫设备,在封闭园区、人行道甚至公开道路应用,面临的法律障碍相对较少。
相对大型清扫车辆,小型清扫机器人有速度低、安全风险低、操控更加灵活、对感知距离需求更低等优势,从而更快地实现技术落地并产生经济效益。
2)早期无人环卫车多采用人工驾驶录入路线后循迹的方式实现无人驾驶,至今仍有大量公司和项目采用这种方式,更为智能、先进的方式是自动驾驶系统自动规划路线,实现区域内全覆盖清扫。
这种方式技术难度更高,但适用范围更广泛,更适宜后期规模化商业应用,于万科技就是采用后者;
3)高仙机器人建有室内清洁机器人产线、智行者建立了无人驾驶车辆生产线。
大部分公司采取和环卫装备厂商合作的方式,从厂商购买传统环卫车辆进行改装,或者合作进行前装自动驾驶环卫车研发。
4)目前室内清洁机器人技术和产品已经相对成熟,如高仙的清洁机器人产品已经采用售卖、租用等方式在商场、学校、写字楼、超市、广场等场景应用。
5)室外无人驾驶扫路机等产品,多处于试运营状态,通常由科技公司和环卫服务公司合作提供无人环卫服务,或者科技公司直接与政府管理部门、业主方合作,向甲方售卖车辆(含技术服务)或提供无人环卫服务。
6)由于环卫服务行业特殊性,以及当前无人驾驶环卫产品尚处于早期摸索尝试阶段。
自动驾驶技术能力、商务能力和背后资本运作能力是环卫自动驾驶科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有较好的政府资源、或者良好的环卫运营企业合作关系,十分有利于自动驾驶科技公司的业务推进。
7)现阶段环卫自动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还不成熟,需要科技公司将技术研发和实际运营深度结合,将研发和实际需求高度匹配。
只有足够了解场景、足够了解甲方需求、足够了解工程工艺,科技公司才能真正做好产品和方案,这要求科技公司必须深入市场,在运营场景中不断挖掘需求以迭代产品,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和客户。
8)当前行业尚处于发展早期,竞争格局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由于环卫服务的最终客户大多是政府(城市管理部门),业务具有较强的本地化属性。
不排除一些国企、环卫服务公司、环卫装备公司、地方资源方和本地化公司加入竞争,采用自建研发团队或合作、合资、收购的方式进入无人环卫领域。
环卫赛道我们投资了一家企业于万科技。
首先,它是环卫自动驾驶公司中唯一具有环卫车辆研发及制造能力的。
其次,于万在运营上的布局做得最彻底的,成立一年多的时间即拿到了近 10 亿的订单,并且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大幅提高了运营毛利。
同时,于万科技拿下了国内环卫运营头部企业如康洁科技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独家合作。综合来看,于万科技等环卫自动驾驶公司的的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好了,这一讲我就先讲到这儿。
这一讲我主要分享了环卫自动驾驶场景的相关内容。我认为无人环卫领域有数千亿的市场潜力,且自动化和数字化改造空间巨大。
最后,我想要来请你来谈一谈,你对无人环卫领域有什么看法?
期待你在留言区的分享。
以上就是这一讲的全部内容,我们下一讲再见。
本系列相关阅读:
0
分享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汽车之心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去登录
相关评论(共0条)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