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端配送赛道未来三年将迎爆发,我为何看好创业公司竞争力?
编者按:《贺雄松带你读自动驾驶场景商业化》,带你读懂自动驾驶领域不同场景的商业化,客观、理性地解读商业化背后投资策略演进。
本栏目由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贺雄松与汽车之心联合出品,每周六更新,内容独家授权汽车之心发布。
你好,我是贺雄松,欢迎来到《贺雄松带你读自动驾驶场景商业化》第五讲。
这一讲我们继续结合场景对自动驾驶进行分析,来研究一下末端配送赛道。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末端无人配送有怎样的发展前景?行业会是怎样的分工趋势?以及末端无人配送的哪个细分方向将率先落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末端物流配送,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指将包裹直接送达至消费者的物流活动,是以满足物流配送环节的终端客户为直接目的的物流活动。
在物流整个运作流程中,一般指包裹从物流服务商最后一个配送网点直到消费者手中的这个环节。
末端配送受到各方公司的重视,他们正在尝试多种模式和解决方案,包括无人车、无人机、机器人等各种方案,但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配送效率、商业合理性等维度,目前来看无人车是解决末端配送最确定的方案。
这也是我们看好末端无人配送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末端配送最主要的场景是快递和即时配送,后者包括外卖、生鲜宅配、商超零售、医药配送等。
我国快递业于 2014 年进入「百亿」时代,此后快递年业务量以每年递增 100 亿件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即使是在 2020 年这一特殊年份,全国快递年业务量也历史性达到 830 亿件,同比增长 30.8%。

即时配送行业潮起于 2014 年,最初是以服务餐饮外卖行业为主,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拓展出更多品类与业务类型,包括生鲜宅配、商超零售、医药配送、服装配送等。
其因为配送时间短、效率高而备受大众喜欢,用户数量也在不断增多,2020 年用户规模数达到了 5.06 亿。
2020 年即时物流市场规模情况还未有完整数据信息发布,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 年度中国物流科技行业数据报告》显示,2019 年中国即时物流市场规模 1312 亿元,主要以美团配送、蜂鸟即配、闪送、达达、UU 跑腿、顺丰同城急送等平台为主。
较 2018 年 981.2 亿元同比增长 33.71%。用户规模达 4.21 亿人,较 2018 年 3.58 亿人同比增长 17.59%。根据艾瑞咨询和中金公司预测,2021 年我国即时物流订单规模将达到 300 亿单左右。
目前,我国快递业末端配送成本平均约 1.2 元/件,以 2021 年快递业务单量预计 955 亿件计算,快递末端配送市场规模超过 1100 亿元。
即时物流配送单价约 7-9 元/件,以 2021 年即时配送订单预计 300 亿单计算,即时配送市场规模将超过 2000 亿元。
综合计算,2021 年快递和即时物流末端配送总市场规模将超过 3000 亿元,并且快递和即时物流单量还在快速上涨。
目前国内布局无人配送运营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阿里、京东、美团等自带物流配送业务(即场景)的互联网巨头公司,采用软件自研+硬件采购+自运营的方式推进。
第二类是从自动驾驶技术切入特定场景的初创公司,如白犀牛。
这类企业多从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和特定场景应用出发,期望在低速载物场景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如白犀牛联合永辉超市推出零售无人配送等。
第三类是有主机厂及 Tier1 背景的企业,如毫末智行、东风,这类企业有传统汽车制造业基础,首先从底盘、车辆供应角度切入市场。
为什么提到重塑了行业分工呢?
传统的汽车产业分工模式是以主机厂为主,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重要性的提高及 L4 研发公司出现并壮大。
行业分工重新发生了变化。行业价值分工从以主机厂为主逐步演变成以 L4 研发公司为主。在这个背景下 L4 研发公司+线控底盘供应商替代了原有的主机厂+Tier1 的分工方式。
以易咖智车为例,易咖智车成立于 2018 年 11 月,在商业模式上,易咖智车定位为智能数字化运载平台产品+服务一体化方案提供商,提供线控底盘等,为自动驾驶行业赋能,帮助自动驾驶算法、运营公司实现商业应用和落地。
他的下游客户是 L4 算法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易咖智车业务模式得到验证,公司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其研发进度和实际出货量都处于行业领先。
易咖智车的成功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新的行业分工趋势。
相比于快递场景,商超零售场景的配送单价更高。相比外卖场景,商超零售配送场景流程更简单,更方便无人车的落地推广。
具体来说,一方面,商超配送为单点到多点的场景,相比外卖的多点到多点配送,人车交互和配送线路相对简单,且商超的在线业务发展多年前置仓即专职的拣货人员都是齐备的,货物装车环节不需要再针对无人配送做额外改造。
另一方面,商超配送时效性要求相对外卖更低,可以给予无人配送较为充足的时间;此外,人们在超市购买的物品相对更大,更适合车辆配送而非外卖员骑电动车配送。
相比之下,餐食外卖为多点到多点的场景,车辆需要往多个中小商家取货,大多商家并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地和专职的拣货人员,且商家多位于商圈,人流密集,环境复杂,对算法要求高,同时,餐食外卖的即时性配送需求也很明显。
综合来看,餐食外卖行业的无人车落地更难,其落地速度将慢于商超零售行业。
在这个赛道里,大家重点关注的是两类企业,一是互联网巨头如京东、阿里和美团等,他们既是解决方案商,也是场景需求方。二是独立的创业企业。
我为什么看好独立第三方的创业公司呢?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独立第三方创业公司可以充分发挥在组织管理和战略灵活性上的优势。
创业公司没有历史包袱,在战略选择上更灵活,而互联网巨头会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原有业务的需求。
比如在决定市场切入的方向时,京东、阿里选择快递场景,他们都希望自动驾驶技术优先服务他们已有的业务。
但我认为,对自动驾驶来说,商超零售才是更适合先落地的方向。
其次,创业公司并不依赖互联网巨头的流量。
除互联网巨头外,我国零售业还有有诸多独立第三方玩家,如永辉、物美等。受益于网上购物的普及,他们的线上业务规模正快速增长,有大量即时配送订单需求。
这类大 B 客户想要拥抱末端无人配送的趋势,但自主研发太难,跟互联网巨头合作则容易受制于人,且本身业务上有竞争关系。
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与独立第三方的无人配送公司合作。
最后,未来的竞争是运力网络的竞争,需求和场景有很强的地域性、多样性,机会足够大且有足够多差异化的机会。
在模式上,无人配送商业模型已经初步形成,技术已经能够支撑部分场景需求,行业进入批量商业应用前夜。
现在末端无人配送头部玩家陆续进入无安全员的常态化运营,并已经有真实的商业运营收入。
这意味着,无人配送车在批量复制的道路上已超越 Robotaxi 等赛道,离真正的规模化、商业化落地更进一步。
由于无人配送车行驶速度相对低、整车成本相对便宜、财务模型清晰,这个赛道规模化的车辆投放计划将相对其他赛道更为可信。
我预期全球首个超千台规模的无人车队将率先诞生在无人配送赛道,未来 2-3 年,无人配送整车成本会逐步下降至 10 万元以内,无人配送赛道将迎来批量复制。
这几年赛道内的公司如白犀牛等发展很迅速,白犀牛是一家 L4 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公开道路场景的生鲜商超末端配送。
目前,白犀牛已与永辉、达达、天虹等国内领先的大型商超及本地即时配送平台达成了深度合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展日常化的生鲜商超无人配送,并且已经去掉安全员。一叶知秋,行业的落地正在快速推进。
好了,这一讲我就先讲到这儿。
这一讲我主要分享了无人配送赛道的相关内容。我认为,在新的行业分工趋势下线控底盘赛道发展前景明朗,商超零售将率先落地且独立第三方创业公司将迎来巨大的成长机会。
最后,我想要来请你来谈一谈,你对无人配送赛道有什么看法?
期待你在留言区的分享。
以上就是这一讲的全部内容,我们下一讲再见。
本系列相关阅读:
「汽车之心 · 行家说」预告
3 月 29 日周二晚上 20:00-21:00,毫末智行副总裁、智能硬件中心负责人靳玉涛将做客汽车之心 · 行家说,聊聊「无人配送车规模化量产背后的底盘产品力」。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或添加微信 autobit008 预约收看直播。

0
分享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汽车之心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去登录
相关评论(共0条)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