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新能源换电团队已超200人,明年换电站将兼容5家车企旗下车型

北汽新能源的换电团队已经超过200人规模。
“蓝谷智慧能源发展至今已有接近五年时间,重点做换电业务,另一项使命是做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的重构。目前团队规模已经达到230人。”近日,北汽新能源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蓝谷智慧能源总经理李玉军在接受包括汽车之心在内的媒体采访时透露。
蓝谷智慧能源成立于2016年10月,隶属北汽新能源旗下,主营业务包括换电在内的动力电池生命周期的价值重构与创造。
实际上,早在十年前,北汽新能源的换电之路已经展开,但并非一路坦途。
李玉军回忆,2010年,李玉军所在的团队开始与从事换电研发的以色列公司Better place进行过接触,但当时没有选择换电路线,因为不确定是否能够走下去。
两年后,北汽新能源尝试推出了30台EV160换电车型,但一年后发现很难继续推进。2014年,团队重启EU220的换电车型研发,次年在厦门、北京开始进行运营,此后的发展才越走越顺。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早期,北汽新能源与另一家公司的合作十分紧密。
李玉军透露,换电的核心技术最早是北汽新能源和奥动新能源一起开发,后来开始由蓝谷智慧能源开始自主研发。这是因为,要做换电,短期内有一项核心工作是要做车、换电站协同互通,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效率。
据了解,蓝谷智慧能源目前已拥有与车相关的600多项换电专利,以及400多项以换电站为主的专利。不过,由于奥动新能源在出租车换电运营上效率等方面仍然具备优势,蓝谷智慧能源仍会继续保持与其合作。
截至目前,北汽新能源已经陆续推出了EU260、EU300、EU5等换电车型。北汽新能源的下一代产品将采用全新的平台进行正向开发,包括ARCFOX在内的品牌等,也将同步考虑充电与换电车型。
李玉军认为,短期内,普及换电模式的难点在于标准化难统一和经济成本过高。
这是因为,电池是车的最核心部件,各家车企需要掌握电池管理等关键技术。此外,由于各家技术水平的不同,电池的续航里程和安全性也很难做到同质化。
另一问题在于,各地换电服务的经济成本并不一致。以北京为例,由于地价、电价相对昂贵,换电服务的经济性并不高。而在厦门,由于电价更低,且运营区域范围相对更小,所以会更便于推广换电服务。
最后,人工成本也影响着换电的推广。按照一个换电站配备4个服务人员计算,每年需要50万元的成本,六年需要300万元,而一个换电站的成本大约为300万元。所以,通过无人值守等科技手段来提高运营效率是未来的方向。
但从长远来看,当标准化和经济性问题得到解决后,电动车便可以进行能源价值的重构,最终改善用户补能体验的便利性。
据李玉军透露,北汽新能源明年将推出可以同时兼容5种车型的换电站,这种换电站可以兼容5家车企的车型,涵盖A级车到B级车。由于每个城市的出租车和网约车车队中,主要会使用2到3款主流车型。
这意味着,明年北汽新能源的换电站可以满足向大多数城市的出租车提供换电服务的需求,甚至可以向更多社会车辆进行服务。
“北汽新能源的换电服务是开放的,类似基础设施的性质,因为向单独一家车企提供服务不太合适。”李玉军表示。
本文为汽车之心原创文章,作者:姚旭阳,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0
0
分享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请您注册或者登录汽车之心社区账号即可发表回复
去登录
相关评论(共0条)
查看更多评论